佛法僧宝
 
网站首页>佛法僧宝>佛教经典>
耐心经营你的人际关系

  从表面上看起来,孔子教学生的交朋友之道,好像蛮滑头的样子,适可而止,不要过份。实际上,加上我们自己的经验,就知道孔子的话并不滑头。中国文化中友道的精神,在于“规过劝善”,这是朋友的真正价值所在,有错误相互纠正,彼此向好的方向勉励,这就是真朋友,但规过劝善,也有一定的限度。尤其是共事业的朋友,更要注意。我们在历史上看到很多,知道实不可为,只好拂袖而去,走了以后,还保持朋友的感情。

  经典回放

  选自《论语·颜渊第十二》

  【原文】子贡问友。子曰:忠告而善道之,不可则止,毋自辱焉。

  【译文】子贡请教怎样交友。孔子说:衷心劝告并且善意将她引导,不听的话哪就算了,千万不要自取羞辱。

  大师释疑

  【注释】

  问友:询问交友之道。

  道:通“导”,引导。

  辱:耻辱,羞辱。

  学儒一得:莫用苦口良药伤感情

  有人说:“良药苦口利于病,忠言逆耳利于行。”这话的确不假。但是,谁爱听苦药呢?小孩常把吃苦药当成虐待,大人常把逆耳忠言视为人身攻击。所以,进“忠言”的结果有时是“好心没好报”,对方非但不感激,反而心生怨意。

  哪么,上司和朋友有错,该不该进“忠言”呢?应该!眼睁睁地看着别人往陷阱里跳,却不伸手拉一把,是说不过去的。关键要把握好进“忠言”的度,这个度就是孔子所说的“不可则止”:把自己的观点说出来,对方不愿意听,就闭上嘴巴,不要喋喋不休。

  如何确定“不可”呢?汉朝刘向的《说苑》里提出了一个进言的尺度:君王有过失,是危亡的先兆;看见君王有过失却不劝谏,是不顾君王的危亡,这是忠臣不忍心做的做。劝谏三次不被采纳就要离开,不离开就会有送命的危险。轻易送命是仁人不愿做的事。

  也就是说,如果领导的问题很严重,大臣要劝谏三次就算尽到了责任,如果领导听不进去,就不要再说了,以免激怒领导,给自己带来危险。为什么要劝三次呢?每次劝说,不要只顾自己痛快,把什么都说出来。最好点到为止,边说边观察对方的反应,发现她露出不高兴、不耐烦的神态,就要立即闭上嘴巴。过一段时间,再换一个角度表明自己观点。如是者三次,对方还不肯听,说明已经铁了心了,不必再劝。

  三次则止的原则既适用于劝谏领导,也适用于劝说亲人、朋友。这里所说的“三次”,只是一般而言。对某些固执己见、独断专行的人来说,劝她一次也是多余。比如,隋炀帝曾对大臣宣称:“我天性不喜欢听相反的意见,所谓敢直谏的人,都自说其忠诚,但是我最不能忍耐。你们如果想升官晋爵,一定要听话。”遇到一个这样的主,不妨把所有的忠言都锁到保险箱,以免给自己招灾惹祸。

  对朋友也是这样,有时劝说一次也是多余。为了说明这个道理,南怀瑾大师讲了一个故事:湖南才子王湘绮是曾国藩的幕友,当曾国藩率领的湘军在前方和洪秀全作战,开始露败象的时候,王湘绮想请假回家。有一天晚上,曾国藩因事去找她。看见她正坐在房里专心看书,就站在后面不打扰她。差不多半个时辰,王湘绮还不知道,曾国藩又悄悄地退回去了。第二天早上,曾国藩就送了很多钱,诚恳地安慰一番,让王湘绮立刻回家。有人问曾国藩,为什么突然决定让王湘绮回去?曾国藩说,王先生去志已坚,无法挽留了,何必勉强呢?再问曾国藩何以知道王湘绮去志已坚?曾国藩说,哪天晚上去王湘绮哪里,她正在看书,可是半个时辰没有翻过书。可见她不在看书,在想心思,也就是想回去,所以还是让她回去的好。

  南怀瑾大师还说:“对上位者如有不对的地方,做干部的,为了尽忠心,有劝告的责任。但劝告多次以后,她都不听,再勉强去说,自己就招来侮辱了。对朋友也是这样,过份的要求或劝告,次数多了,交情就疏远了。这里,孔子告诉子贡,交朋友之道,在‘忠告而善道之’。尽我们的忠心,劝勉她,好好诱导她,实在没有办法的时候:‘不可则止’,就不再勉强。假如过份了,哪就不行;‘毋自辱焉’,朋友的交情就没有了,变成冤家了。”

  假如对方是我们非常重要的人,我们必须让她接受正确意见,又该怎么办呢?对此,我们首先要把握三个原则:

  第一个原则是:多说顺耳忠言,不要贬低对方。我们要对人说忠言时,在未说之前,先以甘言冲淡其刺激性,肯定对方的优点,然后再说上规劝的话,人家也就容易接受了。

  《菜根谭》说:“攻人之恶毋太严,要思其堪受;教人之善毋过高,当使其可从。”在任何时候,我们都要顾及对方的自尊心,不能因为自己的意见是对的,就理直气壮地坦率陈言。比如父母对孩子说:“你看隔壁的小明,又勤快成绩又好,你咋不学学人家呢?”又比如妻子对丈夫说:“你瞧人家大刘,房子有了,车子有了,票子也有了,你有什么呢?”像这样的所谓忠言,不论是大人还是小孩,都是听不进去的,说了不如不说。

  第二个原则是:让对方明白你的好意。你说忠言,到底是为了贬低她抬高自己,还是为她好,她也许并不明白。所以,你要设法让她感到你的好意。在此之前,忠言不必出口。此外,讲话时态度一定要谦和诚恳,用语不能激烈,否则对方就会以为你在教训她;也不必过于委婉,否则她会认为你惺惺作态。

  第三个原则是:选择适当的场合。原则上讲,最好避开第三者,以一对一方式进行,以免让对方产生当众出丑的感觉。

  把握了以上三个原则之后,还要讲究劝说的技巧。但是,这方面的技巧很多,足够编出一部“说服三十六计”和一部“说服兵法”,限于篇幅,不一一介绍,这里仅推荐三种很适用而且效果明显的方法:

  第一招:顺毛摸。当对方说出某个意见,顺着对方的意思说出相反的结果,使对方意识到自己的错误。这就好比数学里的反证法。

  有一次,晋文公发现烤肉上缠着头发,就叫来厨师大骂:“你存心害死我吗?为什么烤肉上缠着头发?”

  厨师忙跪下来,说:“我有罪:我磨刀时,把刀磨得像干将莫邪一样锋利,能切断肉,却切不断缠在肉上的头发,这是第一条死罪;我用木棍穿上肉,却没有发现缠在上面的头发,这是第二条死罪;我捧着炽热的炉子,炭火烧得通红,将肉烤熟了,头发竟没有烧焦,这是第三条死罪。据此看来,难道您的厅堂里有怨恨我的人吗?”

  晋文公觉得有道理,就叫侍臣调查,发现果然有人想诬陷厨师。晋文公就将哪个小人杀掉了。

  厨师为什么不立即反驳晋文公的话呢?因为向一个大人物说“你错了”,是非常危险的。先说“你是对的”,再论对错,对方心情上就比较容易接受了。

  第二招:顺口溜。有话要说时,不立即表达,等到某个合适的时候顺口说出来,对方不易产生抵触情绪。

  有一次,赵襄子连喝了五天五夜酒,还得意地向身边一位姓莫的伶人道:“你看我多厉害!喝了五天五夜都不醉。”

  莫伶人说:“您就接着喝吧!离哪个商纣王只差两天了。我听说商纣王能连喝七天七夜,您已经喝了五天五夜了!”

  赵襄子一惊,吓得酒也醒了,自此,她在享乐方面收敛多了。

  莫伶人看见赵襄子喝了五天五夜,肯定早就有话要说,她却一直等到赵襄子谈起这件事时才“顺便”说出来,可谓深得进谏要领。

  第三招:抛钓饵。当对方说出某个意见时,故意在神态上表现出欲言又止的样子,让对方知道你有话要说,引起她的好奇心。当她追问时才说出来,这样她就不会怪你多嘴饒舌了。

  赵简子准备出兵攻打齐国,并且说:敢劝谏的人,一律处死。有一个名叫公卢的武士,看着赵简子,忽然笑起来。

  赵简子问:“你笑什么?”

  公卢回答:“我一向就喜欢笑。”

  赵简子说:“赶快说出你笑的理由,否则就处死你。”

  公卢说:“在采桑的季节,我邻居家夫妻二人都出去干活。丈夫看见一个采桑女子,就去追她,没有追到,就回来了。她的妻子一怒之下也走了。我是笑这个人太可笑了!”

  赵简子点点说:“如果我因为攻打别人的国家,失去自已的国家,我就太可笑了!”于是下令停止进兵。

  主动向对方表达意见,对方会产生抗拒心理。设法让对方主动询问意见,她更听得进意见。

  总之,经营人际关系要有耐心,不能全依自己的想法来。尊重别人的想法,关心别人的感受,这是经营人际关系的要点。

 

来源:中国佛教图书馆(摘自《听南怀瑾大师讲经》)

 
     
  网站首页西禅概况网上祭拜法律声明  
 

广元西禅寺佛教文化园区地址:广元市利州区盘龙镇东升村六组  联系电话:0839-3441444  13981251995      

广元西禅寺佛教文化园区建设管理办公室地址:广元市利州区利州西路一段中新商城八楼    24小时服务热线:0839-2886666     传真:0839-288322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