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学入门
 
网站首页>佛学入门>法物汇览>
佛教寺庙法物

  编者按:佛教寺庙是僧团修行的集中地,也是众多佛教徒礼佛参禅;举行供事活动的中心。为了体现佛寺、佛堂、佛像的神圣庄严,保障僧众的精进修持和礼仪制度的完美遵循,寺庙内还有许多具备丰富佛教文化内涵的家具、供器和仪仗品。这些器物都各有其特色和用途,在世俗生活中是难以见到的。这里,把这些器物统称为法物。

   幢、幡、盖 都是体现主要殿堂的标帜,烘托庄严法会的仪仗,供养诸佛菩萨的法物。主要以红、黄等色的绢布、绸缎制作,加以彩绘或丝绣图案。幢、幡、盖在佛寺中是常见之物。

   幢,梵语叫驮缚若,它本是王者的仪仗品,将军的指挥旗。佛陀被称为法王,故把佛说法称为建法幢。幢的形状为竖立的长方形,上面绘绣佛像等,两边和下边有若干条丝带,幢竿顶上有的安置如意宝珠。

   幡,梵语叫波哆迦,它是旌旗类的总称。《撰集百缘经》第七说:“常悬宝幡,受天快乐。”幡的形状为竖立的长条形,上甲绘有图案或写有咒文,两边和下边也有丝带。

   盖,也叫伞盖、宝盖,本是防雨防晒的伞具,《四分律》第五十二记载有“跋难陀比丘,受佛教谕,持大圆盖”之事。盖的形状为平顶圆形,功能有两种:一种有柄,便于在大型法会上行进撑持;一种无柄,悬吊在佛殿中,已变为装饰供养之具了。

   香、灯、烛 都是佛教的供养仪品,在殿堂中燃香、灯、烛是经常不可缺少的,以表对佛菩萨的诚敬。 香,具有流播芬芳、消除秽气、驱逐蚊纳、正念清神等作用。香的种类有末香(香木的粉末)、线香(条状的香枝)、瓣香(香檀木的碎块)、盘香等。香的用法名称各别,如佛前焚香叫烧香、拈香,举行法事焚香叫行香等。

   灯,又叫灯明,即点燃灯火以取光明之意。《华严经•入法界品》说:“善财菩萨,燃法明灯,以信为炷、慈悲为油,以念为器、功德为光,除灭三毒之暗。”这里蕴涵了于层以灯破暗、以智除惑的深义。因此,后世把法脉称做“法灯”,把传法称做“传灯”。 烛,也具有与灯一样的功能。在古印度,常向佛前奉献油灯,后来蜡烛应世、供佛多用方便的蜡烛。佛殿燃烛,是将烛插在精美的烛台上。

   香盘 香盘为长一尺余、宽八寸左右的长方形木盘。盘正面披挂一面绣着“常乐我净”。之类字样的彩缎巾幔,盘上放置檀香炉。当迎请法师时,侍者双手捧盘,香炉高与眉齐,行走在法师之前;到举行法会,的大殿后,将盘放在佛桌前的香几上。

   香炉 香炉为焚香之器,是供桌上。必置的香炉、花瓶、烛台三种供具之一;香炉的质料有金、银、铜、铁、玉;石、象牙、琉璃、陶瓷等。香炉分为供炉和手炉两类’,供炉分插香炉、卧香炉、檀香炉三种。香炉的形状有宝顶形、方斗形、狮子形、仙鹤形、莲花形等,还有两层的火舍香炉。

   手炉 手炉是一种可以执持,可以在行进中使用的香炉。它的形状,据《法苑珠林》说,“前有十六青狮白象,于二兽头上别起莲花台以为炉。后有狮子蹲踞,顶上有九龙,绕承金花,花内有的宝子盛香。佛说法时,常执此炉;比观今世手炉之制,小有仿法焉。”今世仿制的手炉,多以玉雕或铜铸,长约一尺数寸,形状多为龙首炉头,鱼身炉柄;或作莲花瓣炉头,如意身炉柄。使用手炉,大都是在剃度、礼忏、奉请等场合。炉头插香,双手执持炉柄,也有兼插鲜花以为供养的。

   念珠 念珠又名数珠、诵珠,是念佛菩萨名号或持咒时用以记数的法物。念珠的来历,最初是印度的毗琉璃王请释迦牟尼佛开示消除烦恼的法门,佛陀就教他用木槵子树的种子穿成珠串,持佛名号消除烦恼。我国有关念珠的记载,是《续高僧传》所说隋唐时代的道绰大师,教人们手掐念珠持诵三宝名号,以遏制安念。

   做念珠的材料有很多种,常见的有木槵子、香木、珊瑚、玛瑙、玉石、水晶、琥珀,以”及天台菩提、风眼菩提、金刚菩提、星月菩提等。通常用的念珠数字为一百零八颗,这个数字是代表断除一百零八烦恼,而证得一百零八种三昧。《文殊仪轨经•数珠仪则品》说:“数珠不定,亦有三品:上品一百八,中品五十四,下品二十七。别有最上品,当用一千八十为数。”也就是说,念珠最多为一千零八十颗。这可能太长,未获通用,只见在法会上作为庄严品。此外,净土宗、禅、宗华人还分别爱持用三十六颗念珠和十八颗念珠,其数相继为一百零八的三分之一和六分之一,此为携带方便还是别有深义?待考。

   念珠为修净土和修密法者最为常用。佛教认为,手持念珠随时诵念,可以提醒道念,增加定力,增长智慧,庄严威仪。掐珠的姿式是左手引珠,如转法轮;一面持念,一面观想佛菩萨圣号,如此功德无量。

   佛教还规定,一般信众是不能挂念珠的,通常要受戒十年以上的僧人才能挂。有的念珠还拖须子,丛林监院的须子拖在右边,知客的须子拖在左边,住持的须子拖在背后,这称为拖珠。

   钵:钵多罗的略称,意译为应器;音意合译为钵盂,为僧人盛斋饭专用。钵的形状呈矮盂形,腰部凸出,钵口钵底直径比腰部小,这种形状可使盛的饭菜不易溢出,又能保温。钵有陶制、铁制两种。按佛教规矩,僧人之钵,,应使用一生,不许毁坏,故后来一般为铜制,取其坚固。现在汉地僧人多在斋堂吃斋饭,所用碗筷和在家人一样。但是,僧人受戒时,除“衣”之外,还要给“钵”,以作化缘应斋用。实际上。现在托钵云游的僧人极少,钵盂已成为带有象征性的器物了。可是、到寺院挂单,必以衣钵齐备为条件,因为衣钵代表僧人的身份。所以,禅宗师徒传法,常付衣、钵为验证的信物,称为“衣钵相传”。

   锡杖 吃弃罗的意译,又名声杖,因为杖头装有金属环,乞食时摇锡作声施主一听就知道是僧人来了。锡杖又名智杖、德杖,因为《锡杖经》说,受持锡杖可“彰显圣智”、“行功德本”。二股六环,是迦叶佛制;四股二十四环,是释迦佛制。《大唐西域记》卷二说:“如来锡杖,白铁为环,旃檀作柄,宝筒盛之。”锡杖的用途,据《三千威仪经》等佛典说:振锡可令施主出应,可使恶犬怖走,可使毒蛇惊避。锡杖成了一种法器,法师云游皆随身执持。因此,名僧挂单某处,称为“住锡”或“卓锡”,即立锡杖于某处之意。诸山禅师法祖,更以振锡举杖,启示玄机,指点妙义。现在传戒,更将锡杖作为圣物,新戒们轮流抚持锡杖,已成为传戒法会的、项必不可少的仪式。

   拄杖 供老病僧人拄用之杖。技杖的起源,据《毗奈耶杂事六》中载:“佛在王舍城鹫峰山顶,有老比丘登山上,失脚倒地。佛言:比丘有二种缘应蓄拄杖,一谓老瘦无力,二渭病苦樱身。”现在的拄杖,多为树枝削成,铁料加固。佛典规定,凡策杖者,若见尊宿并二师,皆须投杖于地,合掌问讯。

   拂子 僧人拂蚊虫的用具。有线拂、麻拂、树皮拂等,禁用猫、牛、马尾制拂并金银装柄的拂子。《毗奈耶杂事六》中载:“诸比丘为蚊虫所食,身体患痒,抓搔不息。乃以缘白佛,佛言:我今听诸比丘蓄拂蚊子物。”这就是拂子的来历。后世,也有以麈尾为拂子的。群鹿中最大的鹿叫厘,群鹿的行止,乃随麈而转动。寺庙的住持及长老,除了把麈尾作为驱蚊拂尘的工具外,每每在法会上手执麈尾,把厘尾作为传戒、说法、祭仪等场面的庄严仪节之物了;
  如意 以木刻、铁铸或玉石雕琢而成,头作灵芝或云叶
,柄微曲。《禅林象器笺》说:“如意之制,盖心之表也,故菩萨皆执之……今讲僧尚执之,多私记节文祝辞于柄,备于忽忘;要时,手执目对,如人之意,故名如意。”如意也是佛教法器之一,凡是讲经、论议、传戒、升座等场面,都有主僧持用它。

  禅杖、禅鞠、禅镇 都是在禅堂坐禅时警醒昏睡僧人的用具。《智度论))中说:“菩萨供给坐禅者衣服、饮食、医药、法杖、禅鞠、禅镇,令得好师教诏,令得好弟子受化。”可知禅杖、禅鞠、禅镇均为佛教古制。 禅杖,用竹竿或苇杆所制,一头包上软布,由专人执持巡行。发现坐禅僧人有昏睡者,即以禅杖轻触其身,使之觉醒。


     禅鞠,毛球也。发现坐禅僧人有昏睡者,即以禅鞠抛触其身,使之觉醒。禅镇,以木片制成,形状像筑板。坐禅僧人将其放在头顶,若昏睡而头倾,禅镇落地,以此自警。


香板 用木料制成,形状像古代的宝剑。它是一种维护寺庙清规、惩罚违犯律仪僧人的械具,也兼有警苯行道、督勉精进的用意。香板根据其用途,有着不同的名称:为了警策用功办道而使用的,叫做警策香板;为了惩罚违犯清规而使用的,叫做清规香板;为了警醒坐禅昏散而使用的,叫做巡香香板;“打禅七”使用的。叫做监香香板。在丛林中,只有方丈、首座、西堂、后堂;堂主“四大班首”,维那、知客、纠察等主要执事,才有资格使用香板。一般的香板长二尺,上宽一寸三分、下宽二寸五分,上厚五分、下厚八分。方丈的香板稍大,并且在板面上刻有三条线痕。有人认为这表示“三关”。或“三际”,或“乾卦”,各有道理。过去丛林中使用香板打人,还有一些说法:挨了香板,可以消除孽障,启迪智慧,使人开悟。现在的丛林仍置有香板,但已没有见到用香板惩罚僧人了。


      呗器
      佛教丛林及僧人的用品,除了僧服、法物以外,还有一个重要部分是呗器。佛藏律部的典籍记载:“但是钟、磬、石板、木板、木鱼、砧槌,有声能集众得,皆名犍椎。”因此,呗器最初的名称叫做“犍椎”。呗器原称是僧团中集众和生活的信号,后来范围逐渐扩大,成为日常课诵和社会礼仪中不可缺少的乐器,它配合唱念和曲调,作为“伎乐供养,庄严道场”。以音声作佛事,助发大众的诚敬心念。呗器有的属我国原有,有的属外域传入,总之,品类繁多,功用不同,现作择要介绍。


     钟 钟是丛林中的主要呗器,因其声音洪大,故名洪钟。钟在我国古已有之,它在佛寺中主要作为修行起居的讯号和佛事庆典的法乐。《救修清规•法器章》说:大钟,丛林号令资始也。晓击则破长夜、警睡眠,暮击则觉昏衢、疏冥昧。”钟主要为铜、铁铸就,种类有报钟、大钟、半钟、斋钟等。
     报钟挂在弹堂,是每天最早敲响的钟,它将声音传递给大钟。此外,报钟在禅堂还有其特殊性。报钟的形状与其它钟不一样,它下面往往挂有一个木板。木板的形状随佛教禅宗五个宗派而异:临济宗为横长方形,曹洞宗为竖长方形,法眼宗为正三角形,沩仰宗为下半圆形,云门宗为圆形。每天坐禅时则敲板和钟,作为止静的讯号。
     五个宗派敲板和钟的规矩也不一样:临济宗、曹洞宗、法眼宗每日四次,即早课后、早粥后、午斋后和晚课后。每次的敲法是一板一钟、二板一钟、三板一钟,共九下,四次共三十六下。豹仰宗、云门宗每日三次,即早粥后、午斋后和晚课后。每次的敲法是一板一钟、二板二钟、三板三钟,共十二下,三次共三十六下。这些规矩都是不能随意变动的。故《禅门日诵》上说:“五家钟板,总同三十六下。若多若少者,非为佛子之道也。西来大意,正法眼藏;人天路上,佛法为尊;祖师清规,尊重尊重。”
     大钟又名梵钟,挂在钟楼上,设有钟头专门管理。除了迎接佛门高僧、举行重大法会外,每天只是早晚各撞一次,每次一百零八下。钟头在撞大钟前;必须先默诵钟偶,再边撞洪钟,边吟宝偈,使洪钟起到警世醒人、祛除烦恼的作用。
     小钟又称半钟,因它只有大钟一半的高度。小钟挂在大殿左侧或法堂左侧,一般在做佛事时敲击。有的寺庙则代作斋钟,在早粥和午斋时敲击。大丛林有专用的梆作为用斋粥的讯号,一般不设斋钟。
     寺内的钟除了有以上用处以外,对僧人的修持也有大功德。《增一阿含经》说:“若打钟时,一切恶道诸苦,并得停止。”《佛祖统纪•智者传》也说:“闻击钟磐之声,能生善心,能增正念。”
     鼓 鼓是丛林中与钟相提并论的主要呗器。《楞严经》云:“阿难,汝更听此祗园中,食办击鼓,众集撞钟,钟鼓音声,前后相续云。”直到现代,“晨钟暮鼓”仍然是寺庙的一大特征。鼓的作法,通常是以木为壳,用牛、猪、羊皮作面,形如矮桶。鼓的种类,有法鼓、大鼓、茶鼓、手鼓等。


     法鼓设在法堂东北角,凡住持上堂、小参、普说、入室时击之,方法各异。
     大鼓架在鼓楼上,有鼓头专门管理。鼓楼之鼓与钟楼之钟配合默契,早晨先钟后鼓,晚上先鼓后钟。击鼓没有专用偈语,在封建时代,鼓头边击鼓边念“皇图巩固,帝道退昌,佛日增辉,法轮常转”。现在则改念“邦基巩固,国运遐昌,佛日增辉,法轮常转”了。 茶鼓设在法堂西北角,在请茶、进斋、普请、放 参、沐浴、更点时击之,方法各异。
  手鼓是最小的鼓,也是有柄的鼓,多在举办佛事时,在行进中一手执持,一手敲击。《僧祗律》云:“帝释有王鼓,若善法党说法,打第三鼓。”佛陀时代,鼓是诵戒、听法、进斋等场合集众时所用,后来才把鼓作为寺院中早起夜寝的号令、进而加入佛事赞诵的行列。


     磬 磐起源于我国虞舜时期,是庆典、祭祀的重要乐器。碧的形状如矩“”,以玉料或石料琢磨而成,南北朝时代出现了铜碧和铁碧。现在,矩形的碧佛教已很少流行,主要使用铜、铁铸成的大磬和引磬。大磬又名圆碧,形状如钵,直径从半尺到三尺不等。大磬用于指挥腔调,振作精神,多在起腔、收腔、合掌、放掌以及称佛号等处敲用。大磐固定在殿内佛像左侧,不能搬动,更多的场合都由引碧代替。
     引磬又名小碧,据《象器笺》说:“小磬如桃大, 底有窍,贯绪,连缚小杖为柄,以小铁桴击之。名为引磬,盖因导引众,故名。”引磬用于指挥行动,作为“板眼”,多在问讯;转身、礼拜等处敲用。还有一种扁磐,以石为之,状如云板,悬在万丈廊外,有客见住持,知客鸣击三下。在丛林寺院里,碧是“犍椎”的主脑,由维那或悦众掌管。使用其它咀器者,必须配合维那的领腔而跟腔,作到唱念和“犍椎”声音协调,以良好效果。


     木鱼 木鱼是佛教的重要呗器之一,又名鱼鼓、鱼板。为什么把它作成鱼的形状?据《百丈清规注》中说:相传,鱼类目不阖睛,昼夜常醒。。所以佛门中就用木料雕刻成鱼形的木鱼,在赞诵时敲击它,以使警惕大众不要昏沉懈怠。木鱼的制作,是把一块木料雕成色形毛坯,再把内部挖空,表面刻出头;尾和鳞甲,通身涂以红漆,格外点睛画鳞。木鱼的形状,有长形和圆形两种。
     长形的木鱼,通常都称它为“梆”,一般直径约为一尺,长度约九尺。这种木鱼大多挂在斋堂的外廊上,每当僧人过堂(即用早粥或午斋)时,即将梆敲响,作为讯号,放寺中流传着“笺响上殿,梆响过堂”的口头禅。这种梆的挂法是有规矩的:丛林的梆,鱼头向着山门,子孙庙的梆,鱼尾向着山门。
     圆形的木鱼,被放置在寺院的殿堂里,在赞诵时敲击,用以节制声调,提醒心神。大型木鱼直径约三尺,放在地面的木鱼架上;中型木鱼直径约一尺,放在香案的木鱼架上;小型木鱼直径约三寸,都拿在手上敲击。在圆形的木鱼中,不仅有首尾相接的单鱼形和双鱼形,还有一种一身二头的龙形木鱼。据说这是取乎“鱼化为龙”,以表“转化成圣”的意思。
     木鱼不仅是“犍椎”群体中伪一件呗器,中小型木鱼更是出家僧人和在家居士个人念佛修行所必不可少的。“和尚敲木鱼”,正说明木鱼在佛教中的作用和影响。
板 板是由木料制成,用来报时报事的法器,它还具有“饮食起居、行道办事、规矩礼法”方面的某种警示作用。禅宗丛林的板,多为横长方体,中心挖空,上方切去两角,平穿二孔,贯以  绳环,便于悬挂和手提。丛林中有许多大小各异、作用不同的板。


     钟板,长约二尺六寸,高约一尺四寸,厚约三寸,一面刻“正法久住”,一面刻“南无吉祥王菩萨”,挂在禅堂报钟的下面,属于既报时,又报事的法器。
     照板,长约一尺四寸,高约八寸,厚约二寸,上书“谨白大众,生死事大,无常迅速,各宜醒觉,慎勿放逸”字样,属于报时的板。此板由巡照师掌握,每天打两次。第一次在凌晨,绕寺院一周,边走边敲。每敲四下,好像是在呼唤:“上、座、师、请起!”然后再打一次催板,将起床信息交给禅堂报钟。第二次在晚上,接止静的钟声,最后打五下,收板。
     序板,长约一尺六寸,高约九寸,厚约二寸,上书“序板”二字,属于报事的板。平日挂在客堂,不得擅自使用,每每遇到丛林中的事大,比如方丈升座;传戒法会、买田置产等,才能够动用“老佛爷的犍椎”。
     云板,多用铜、铁铸成,直径三尺左右,形状像云纹,故称云板。一般挂在斋堂廊下,每到用斋时敲击,属于饮食报时用的板,又叫火板、火碘。
此外,还有挂在大案的木板、挂在方丈室的方丈板,挂在首座寮的首座板等。’《洞上伽蓝杂记》云:“禅堂内外及方丈库院,处处悬挂大板小板。随时依事,或击一下、二下、三下,乃至长击,用以报众。诸清规中,有其定则。”由此可见板在寺庙中的作用。


     铛、铪 铛、铪都是用响铜制成,两者配合板眼,庄严节奏,为佛教赞诵或仪节中所少不了的呗器。
     铛子的形状像一只圆盘,直径约四、五寸。四边凿有小孔,用细绳把它绑在圆形或方形的边框上,框下部装木柄,以便手拿和敲击。
铪子又叫铙钹,是用两块圆形铜片所造,直径为五六寸、一尺多不等。铪子的中心处向外凸出,顶部有孔,孔中穿布条,以便两手各执一片,相互敲击发声。铙钹的特殊用场,据《敕修百丈清规•法器章•铙钹》云:“凡维那揖‘住持两序、出班上香时,藏殿祝赞转轮时,行者鸣之;遇迎引送亡时,行者披剃、大众行道、接新住持入院时,皆鸣之。”


     铃 又叫铃铎、宝锋、手铃,用金、铜、铁等金属制成。从千手观音及三十臂弥勒都各有一手执铃的情况看来,可知铃是印度传入的呗器;铃有柄有舌,振之则鸣。铃的用场,除了在密法中时常和金刚杵并用之外,最常见的是在“瑜伽焰口施食”坛场中使用。对显宗来说,则是在引魂、礼仟以及主坛者指挥赞诵、庄严韵调时使用。
     签 签在丛林寺院中的作用非常特殊,它朗是僧众生活起居的信号,又是晓偷僧众遵守丛林清规的执法象征。签由签板和签片两部分组成。签板是用一根长约五尺的大斑竹或摘竹对剖、打磨、上漆而制成,凸面的上部刻着“铁面无私”四字;凹面的上部刻着“徇情者罚”四字。签片长约丫尺,宽约八分,共二十四片;每十二片重叠为一组,将两组并列,用丝绳通过板孔固定在签的中上部。签片二十四块,分写《丛 林清规》二十四条:
     一、破根本大戒者出院。
     二、不遵圣制、破坏清规者出院。
     三、住不满期会、私逃者摈。
     四、刁唆是非、斗构两头者摈。
     五、私立徒众者摈。
     六、出言粗犷;交拳撕打者罚,执拗不受罚者摈。
     七、恶口骂詈、我慢自高、搅群乱众者罚,执撤不受罚者不许共住。
     八、私自化缘入己,错昧因果者不许共住。
     九、饮酒食肉者不许共住。
     十、有犯清规、不遵议罚者不许共住。
     十一、细小不忍、动气发粗者罚。
    十二、您情散诞、恶人警策者罚。
    十三、大小执事,如不尽力者罚。
    十四、驰骋机锋、混滥佛法者罚。
    十五、闻犍椎声避懒坡事,不随众者罚。
    十六、有事他出,归期违限者罚。
    十七、殿堂廊庑及山门间三五成群,闲谈杂话者罚。
    十八、以常住化缘,私用者罚。
    十九、两序执事,不上方丈告假,去三五日,私应外缘者罚斋供众,如过半月不回,去职随众。
    二十、无事窜寮者罚。
    二十一、司职不尽职者罚。
    二十二、侵损常住及破期告假者罚。
    二十三、不体惜常住什物等件者赔。
    二十四、犍椎错乱、梆板参差者巡寮跪香。


     巡签一般由丛林的僧值(又名纠察)师担任。僧值师拿上签边走边摇,以签片、签板相互撞击发出的声音警醒僧众。每天巡签三次:第一次是在早晨,当寺院的鼓楼敲第一阵鼓时,僧值师巡视僧众是否都起床,并作好上殿课诵的准备。第二次是在傍晚,当大殿的钟敲第三响时,僧值师巡视僧众是否都已穿袍搭农,陆续去大殿上晚课了。第三次是在晚间,当钟楼响完“止静”的钟声后,僧值师巡视僧众是否都进入睡眠了。


     在三次巡签中,若发现有僧人违犯《丛林清规》二十四条处,僧值师首先对其进行规劝,若不听从,即按“铁面无私”和“不徇私情”的原则给予处罚。

 
     
  网站首页西禅概况网上祭拜法律声明  
 

广元西禅寺佛教文化园区地址:广元市利州区盘龙镇东升村六组  联系电话:0839-3441444  13981251995      

广元西禅寺佛教文化园区建设管理办公室地址:广元市利州区利州西路一段中新商城八楼    24小时服务热线:0839-2886666     传真:0839-2883226